vip购彩

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

正确认识布鲁菌和布鲁菌病
2021-02-07 浏览次数:5

    由于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,布鲁菌病在各地屡有报道,发病率呈上升趋势,近期,我们相继发现三位布鲁菌感染者,并从血液中分离出羊布鲁菌,形势不容乐观。为让大家警醒起来、重视起来更好的认识和甄别布鲁菌病和布鲁菌,做到早预防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下该病。
    布鲁菌病(brucellosis,布病),也称波状热,是由布鲁菌引起的是一类人畜共患病急性或慢性传染病,其病原体是布鲁菌属菌,病原体由美国医生David Bruuce 首次分离出来而得名。布鲁杆菌病( Brucellosis,简称布病) 是由布鲁杆菌侵入机体,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。长期以来,布病一直备受各国人们的关注和重视,在美国,布鲁杆菌还是潜在的生物战剂,始终受到军事医学家的高度重视; 而且布病在世界范围内,目前只有英国和澳大利亚通过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消灭了布病,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仍无法被根除。人间布病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。人患病后,累及多种器官功能,多呈慢性病程,久治不愈,严重者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,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。
    本病全球分布,每年上报WHO的病例数愈50万。地中海地区、亚洲及中南美洲为高发地区。国内多见于内蒙、东北、西北等特区,全国104个疫区均达到基本控制标准,但90年代以来,散发病例以30%~50%的速度增加,个别地区还发生暴发流行。 
    一、病原学
    1.基本特征:布鲁菌属包括羊布鲁菌(B.melitensis 又称马耳他布鲁菌)、牛布鲁菌(B.abortus 又称流产布鲁菌)、猪布鲁菌(B.svis)、绵羊布鲁菌(B.ouis)、狗布鲁菌(B.canis)、森林鼠布鲁菌(B.neotomaes)6个种。布鲁菌为革兰阴性短小球杆菌,两端钝园,无动力、无芽胞、无荚膜。羊布鲁菌菌体较小,近似球形,猪和牛布鲁菌稍长,次代培养呈杆状,羊布鲁菌仍呈球状。
    2.动物致病:在动物体内布鲁菌感染常局限于腺体组织与生殖器官,原因是易感动物这些部位含有大量赤癣醇,它是布鲁菌的生长因子,所以病畜主要表现为睾丸炎、附睾炎、乳腺炎等。运气动物对布鲁菌最为易感,常常导致流产。
    3.侵袭力和内毒素:布鲁菌有较强的侵袭力,细菌可以通过完整的皮肤粘膜进入宿主体内,并在体内有很强的繁殖和扩散能力,这与细菌产生透明质酸酶、过氧化氢酶有关。布鲁菌有较强的内毒素,它是一种多糖类-蛋白质复合物,引起发热反应,并毒害吞噬细胞,刺激形成肉芽肿组织。
    二、致病机理:
    布鲁菌进入人体后,经5-21天潜伏期,出现菌血症,临床表现为轻度发热。布鲁菌自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后,中性多核粒细胞首先出现,被吞噬的牛型细菌可部分被杀死,但羊型菌不易被杀。存活的布鲁菌随淋巴液到达到局部淋巴结。根据人体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数量及毒力,病菌或在局部被消灭,或在淋巴结中生长繁殖而形成感染灶。当病菌增殖达到相当数量后,即冲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循环,此时可出现菌血症、毒血症等一系列症状。 病菌进入血循环后易在肝、脾、骨髓、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形成新的感染灶,后后中网病菌又可多次进入血循环而导致复发。发热呈波状型(故本病又称波状热)。
    布鲁菌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内,与其他寄生细胞内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样,其发病机理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。感染容易转为慢性及反复发作,在全身各处引起迁徙性病变,体征有肝脾肿大、关节肌肉疼痛等。布鲁菌是胞内寄生菌,故机体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发挥作用,但特异性IgM、IgG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。
    布病的发生发展乃至复发,一则与菌血症、毒血症、变态反应有关,二则该菌侵犯多个器官,三则抗菌药物与抗体不易进入细胞,所以本病临床表现复杂、难治。 网状内皮系统在急性期呈弥漫增生,在慢性期则可出现由上皮样细胞、巨细胞、浆细胞、淋巴细胞等所组成的肉芽肿,此系组织对细菌产生的变态反应。肝、脾、淋巴结及骨髓中均可有类似病变。在羊型和猪型布氏杆菌病中,特别是在后者中常有化脓性肉芽肿形成。
    三、流行病学
    1.流行现状:据世界卫生组织( WHO) 近几年统计,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 多个存在人畜布病,有近100 万例患者,而且每年以新发病例10000 ~ 20000例的速度增加。在中国,2000 年以后人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,且呈快速增长趋势,病例数从2001 年的2 918例,激增为2009 年的35 816 例,9年间病例数增长了1 127. 4%。从地区分布上看,1999 年有布病患者的县( 市) 为127 个,2008 年增加到763 个,扩大了5 倍; 2008 年全国共有24 个省( 自治区、直辖市)有病例报告,发病总数为27 767 例,发病率为2. 1 /10 万,较2007 年上升了40. 07%,在20 多个上升省份中云南省排名第一,在全国疫情列第10 位。据估算,每年全国因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逾100 亿元,布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群健康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疾病,因此布病的防控引起了国家卫生部的高度重视,也成为疾病预防工作中一项紧迫的任务。
    2.传染源: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,其次为牛和猪。这些家畜得本病后,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,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传染性,其皮毛、各脏器、胎盘、羊水、胎畜、乳汁、尿液也常染菌。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,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。 
    3.传染途径:在国内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,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。此外,剥牛羊皮、剪打羊毛、挤乳、切病毒肉、屠宰病畜、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,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。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、粘膜感染细菌。进食染菌的生乳、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,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。此外,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粘膜、眼结膜和性器官粘膜而发生感染。  
    4.易感人群: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,青壮年男性由于职业关系,其发病率高于女性。国内以特区牧民的感染率最高,多发生于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间,乃与羊的产羔季节有关。患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,但再感染者并不太少见。
    四、诊断
    布病防控的关键在于“三早”,即早发现、早治疗、早处理,“三早”的前提则是诊断。由于布病的发生、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,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,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诊。对人布病的诊断应该结合病人的流行病学接触史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定。
    1一般检测: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偏低,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。血沉在急性期增速,慢性期亦偏高。降钙素原升高,内毒素升高,超敏CRO升高。
    2.血培养:细菌学检查在布病诊断方面发挥主导作用,布鲁杆菌的分离鉴定是布病流行、疫情判定及临床诊断中最直接的证据。血培养需时较长,4周后仍无生长方可放弃。骨髓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血液,尤其是慢性期。急性期羊型患者的血培养阳性率可达60%~80%。牛型布鲁菌初分离时需10%的二氧化碳。从尿液、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、脓液等中也可分离出病菌,可将标本接种于豚鼠或小白鼠。细菌学检查存在耗时3天、对被检材料及操作人员要求较高、需要较高的理论和技术,并在BSL-2 级实验室进行等。
    3.免疫学检查:随着技术的发展,用于人畜布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已有试管凝集试验( SAT) 、虎红平板凝集试验( RBPT) 、补体结合试验( CFT) 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 ELISA) 、胶体金免疫层析法( GICA) 等近10种,但有些血清学方法特异性和灵敏性不高,或者操作繁琐。
    4.鉴别诊断:本病的急性期易与伤寒、副伤寒、风湿病、类风湿关节炎、流行性感冒、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、病毒性肝炎、疟疾、淋巴瘤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混淆。布病的慢性期宜与各种骨和关节疾病、神经官能症等相鉴别。
    五、治疗
    1.急性感染
    1.1 一般疗法及对症疗法:患者应卧床休息,注意水、电解质及营养的补充,给予足量维生素B族和C,以及易于消化的饮食。高热者可同时应用解热镇痛剂。肾上腺皮质激素(激素)有助改善血症症状,但必须与抗生素合用,疗程3~4天。有认为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长期有睾丸肿痛者,均有应用激素的指征。
    1.2 抗菌治疗:利福平对本病有效,利福平600~900mg/天加四环素200mg/天,疗程6周,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方案。羊、猪型感染者以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为宜,一般采用二个疗程,每次间隔5~7天,每一疗程为3周。四环素每天剂量为2g,4次分服。发热一般于用药后3~5天内消退,此时剂量可减为1.5g。链霉素的每天成人剂量为1g,分2次肌注。SMZ和TMP合剂对本病也具一定效果,对四环素过敏者、孕妇等可以采用。疗程宜为4~6周,过短易有复发(复发率4%~50%)。链霉素也需同用,成人剂量每天1g,分2次肌注,疗程3周。
    2.慢性感染
    一般认为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有一定疗程,但四环素的疗程应延长至6周以上,链霉素以4周为宜。对脓性病灶可予手术引流。布氏杆菌骨髓炎应予彻底清创,辅以长期抗菌治疗,除四环素及链霉素外,亦可试用氯霉素与庆大霉素联合疗程。脊柱炎或椎间盘感染一般无需外科引流。关节炎患者偶需做滑膜切除术。布鲁菌心内膜炎宜用四环素治疗,疗程2~3个月。链霉素6周。四环素亦可与庆大霉素复方SMZ联合治愈本病。也可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利福平。但成功的治疗常需换瓣。布菌疗程已沿用20余年,静脉注射,首剂为25万个菌体,以后依次为50万、125万、250万、500万、1000万、2000万、5000万、7500万、1亿、1.5亿。每次注射后引起短暂的发热有效。禁忌证为:活动性且肺结核、风湿热、恶性肿瘤、肝肾功能不全及妊娠等。
    布鲁菌病并发症有心内膜炎、心包炎、脑膜脑为、脑膜炎、脊髓炎、支气管肺炎、胸膜炎、子宫内膜炎等,个别病人可发生失语、瘫痪、听力减退、耳聋、角膜炎、视神经炎、视网膜炎、肾炎、肾盂肾炎等。妊娠患者发生流产者约占1%。

    六、预防
    预后良好,患者大多于3~6个月内康复,仅10%~15%病例的病程超过6个月。未经抗菌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2%~3%,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内膜炎、严重中枢系统并发症、全血细胞减少症等。慢性患者可遗关节病变、肌腱挛缩等而使肢体活动受限。
    七、建议
    临床长期发热、迁延不愈患者,以及爱吃涮羊肉或有羊、牛、猪等牲畜接触史,,应及时进行血培养检测。如有疑问请与临床微生物室联系(0536-8068970)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检验科

 

 

 


上一篇:经皮肾镜技术(PCNL)
下一篇:心胸外科成功完成潍坊市首例冠心病合并肺癌手术